天坛在永乐朝初建成的时候叫天地坛,当时不仅祭祀天,还祭祀地。经过历代的修复和改建,如今世人所见的天坛建筑群,相较于“蒯鲁班”建造的天地坛,已经有了天壤之别。现在的天坛面貌是清代乾隆时期形成的。在此之前,天地坛还经历过一次重大变革,这次重建出自嘉靖皇帝之手。那么他到底修改重建了哪里呢?今天,就让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建筑历史研究室研究馆员李卫伟揭晓谜底。
天地坛在建造完成时只有一重坛墙,坛内的主体建筑被称为大祀殿,就在祈年殿所在的位置。据古籍记载描述,大祀殿是一座黄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殿宇,大祀殿不像是祭祀天神的祭坛,更像是一座供凡人居住的宫殿。
斗转星移,“蒯鲁班”建成天地坛时隔100年后,公元1521年,突然驾崩的明武宗皇帝没有子嗣,也没有设立储君,内阁与皇太后商议决定,将当时年仅15岁的兴献王之子朱厚熜,从湖北安陆十万火急接到京城,立为新皇,他就是明代历史上当政时间最长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 图片来源: 故宫博物院
举行完登基大典后,嘉靖皇帝按“入职流程”来到天地坛祭祀。当他看到天地坛后,心中的不满油然而生,嘉靖皇帝心想:这个祭坛也太小了。方形的大祀殿也让他很不舒服。嘉靖认为天地合祭不符合古制,方形的大殿也不适合祭天。因此,在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他对祭祀场所进行了重新规划,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四郊分祀”,在都城的北郊建地坛祭祀地神,在都城的东郊和西郊分别建造日坛和月坛,分别祭日神和月神,而天地坛只用来祭天,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坛。
圜丘坛 作者供图
同时,嘉靖皇帝还“顺手”扩建了天坛外坛墙,将祭天的仪式从大祀殿中移了出来,而在大祀殿的南侧建立了圆形的圜丘坛。现在看来,是嘉靖皇帝奠定了北京坛庙“天圆地方”的理论。
祈年殿正立面图 作者供图
“偏执的”嘉靖皇帝也没有放过方形的大祀殿。1540年,嘉靖皇帝下令拆除大祀殿,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三重檐圆攒尖顶的建筑,取名为大享殿,用以祈谷,这便是现在祈年殿的原型了。
但是,大享殿与祈年殿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屋顶的颜色。祈年殿三重屋顶的琉璃瓦都是象征天的蓝色。而大享殿的屋顶却非常“花哨”,用了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层是青色,中层是黄色,下层是绿色。后人研究认为,这三种颜色各有寓意,上层的青色象征天,中层的黄色象征地,下层的绿色象征世间万物,也有象征人的说法。
下一期,我们将会为大家介绍艺术造诣颇深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将天坛改造成现在的样子,不要错过哦!
(本讲座由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提供)